明孝宗朱祐樘(1487–1505年在位)开创了“弘治中兴”,,其勤政、宽仁、节俭的形象深入人心,被誉为明代最仁慈勤政的君主之一河南股票配资,然而,在完美人设背后,他对待外戚的纵容与继承人的放纵,成为其明君光环下的暗斑。
一、纵容外戚:张氏家族的失控
明朝自朱元璋立国起,严格限制外戚权力,《皇明祖训》明确规定:“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”。但孝宗因对张皇后的宠爱,公然违背祖制。
孝宗打破明朝“后族不授显爵”的祖制,将岳父张峦追封为昌国公(明朝唯一生前未立功封公的外戚),创下外戚生前无功封公的恶例。
两个小舅子张鹤龄、张延龄分别获封寿宁侯、建昌伯,岁禄各五千石,远超常规(明代侯爵岁禄通常一千石),二张的爵位更获准“世袭罔替”,其家族子弟可直接入国子监,无需科举。
张鹤龄在河北霸占民田2.3万亩,将数千农民逼为佃户,御史屠滽上奏“侯府私设刑堂,逼死佃农七人”,孝宗仅罚张鹤龄俸禄三月。
展开剩余73%1498年,张延龄倒卖盐引正好撞到了当时正在清查盐政的李梦阳手里,于是上书弹劾张延龄,但是孝宗却偏袒小舅子,仅仅训斥了一下就了事了,李梦阳见皇帝将此事轻轻揭过此事,气愤难平,在金殿上夺了值殿将军所用金瓜锤,当众追打张延龄。张延龄躲闪不及,当场被嗑去两颗门牙。
张氏兄弟勾结漕运总督,控制运河沿线三十余处钞关,私征“过路费”年入超20万两(相当于国家漕运收入的1/3)。
户部统计显示,弘治朝后期外戚庄田达全国耕地的5%,导致国库年损失田赋白银50万两,二张卖官鬻爵,一个知县职位标价三千两,吏部被迫默认其“荐举”人选。
正德、嘉靖两朝,张氏兄弟勾结宦官、干预朝政,嘉靖帝即位后清算张氏兄弟,张鹤龄最终死于狱中,而张延龄则被斩首示众,这场持续三十年的外戚之乱根源正在孝宗的纵容。
二、教子无方:明武宗荒唐的伏笔
朱祐樘因幼年险遭万贵妃毒害,所以对独子朱厚照产生病态保护欲:
朱厚照8岁立为太子后,孝宗严禁其接触奏章,东宫讲师仅教《孝经》《千字文》等启蒙读物,导致武宗成年后“见文书则蹙额”。
罢免太子讲师王鏊(主张严教),改派逢迎宦官充任侍读,原定太子讲师团队(包括李东阳、谢迁)被架空,实际教育由宦官把控。武宗12岁仍不能完整背诵《论语》。孝宗却称“吾儿天资聪颖,不劳苦读”。
弘治十七年(1504年)祭孔大典,14岁的太子朱厚照在典礼上嬉笑打闹,孝宗仅以“孩童天性”搪塞群臣,不仅如此,还特命刘瑾等八名宦官侍奉东宫,允许其以斗鸡、走狗、杂戏取悦太子,史载“太子日戏豹房,夜宿鹰坊”。
孝宗特许东宫设立“内操军”,允许太子着甲胄、持木刀与宦官“作战”,养成武宗日后自封“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”的荒诞性格。
詹事府少詹事王鏊上书请求严加管教太子,孝宗反将其贬为南京国子监祭酒。
弘治十八年,朱祐樘临终前任命刘健、李东阳、谢迁为顾命大臣,却未赋予兵权,并且保留刘瑾等“八虎”在司礼监的要职,导致三人虽为贤相,实际无法制约宦官集团。致使正德初年文宦恶斗,埋下正德初年文宦党争的祸根。最终宦官集团掌控朝纲。
朱祐樘生前未建立太子监国机制,导致武宗即位后完全脱离文官系统,开创了明代皇帝与内阁对立的恶例。
这两大争议揭示出明孝宗的性格缺陷:对外戚的纵容,暴露其“大家长式”治理思维河南股票配资,将家庭利益凌驾于朝堂之上,过分强调“仁厚”治国,忽视约束,导致权贵阶层失控,对继承人的溺爱,其实是将个人创伤投射到治国大业。
发布于:陕西省